从病理机制到治疗突破:聚焦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多靶点干预中的核心价值——来自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的思考与探索丨科研快讯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现涛教授团队与北京化工大学卢云峰、柳朝永教授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IF: 14.3)上发表了题为《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A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现涛教授团队与北京化工大学卢云峰、柳朝永教授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IF: 14.3)上发表了题为《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A
胃癌在癌症相关死亡率中排名第三,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难治愈的癌症之一。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GEJ)腺癌患者中,中位总生存期(mOS)不超过10个月。虽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为特定人群带来福音,但在进展期胃
近日,在2025年世界睡眠大会上,武田的口服选择性食欲素2型受体(OX2R)激动剂oveporexton(TAK-861)携两项Ⅲ期试验成果高调亮相。研究达到所有14个主要和次要终点,1型发作性睡病(NT1)患者广泛症状均获得显著控制,有望为NT1开辟一个全新
近日,芝加哥大学华人科学家何川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101.8) 发表题为 “RNA modification system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的综述文章,全景式
多靶点联合策略在HS治疗中展现出良好前景,双靶生物制剂Brivekimig及首创性IL-1R3拮抗剂SAR445399亮相EADV 2025。
慢性疼痛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被认为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给全球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并加剧了个人和经济负担。尽管关于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成熟的理论,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无法确定体内导致疼痛的具体过程。
根据2025年4月21日公告: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生物技术平台,开发出众多高质量、高活性的重组蛋白,涵盖多种疾病靶点及生物标志物,满足生物药研发和生产各环节的需求。
可能有人没听过IL-6,简单说就是咱们身体里一种和炎症相关的物质,之前在治疗自身免疫病上挺厉害,现在药企们都盯着它开拓新领域,新战场算是彻底打起来了。
在肿瘤治疗的百年探索史中,很少有一个概念能像“Magic bullets(魔法子弹)”一样承载如此多的想象。1913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提出,要找到一种能够精准打击病灶、不伤害正常细胞的理想药物。一个世纪之后,这一设想在抗体偶联药物(ADC)上逐渐变为
在创新药的全球版图中,抗体偶联药物(ADC)正在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赛道。过去五年,Enhertu、Trodelvy等重磅产品点燃了ADC的星火,2024年全球ADC临床试验数达到284项,同比增加逾五成,2025年上半年更有三款新品接连获批。与此同时,资本市场
深度研究报告《跨国制药公司的管线分析——预见交易方向、预见重磅药物》以一年为时间跨度,通过对17家跨国制药公司(MNC)的重磅产品市场与专利悬崖分析、临床管线评估、交易以及近5年的专利布局解析,旨在科学预测各企业的管线布局策略、产品引进需求、预见潜在的重磅产品
9月17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聂宇、张慧等发表在Cell Stem Cell的一项研究表明,靶向心内膜细胞中的LYZ2,可通过调控远端损伤信号,迅速促进心肌梗死后非再生性心脏恢复。
在肿瘤治疗的百年探索史上,很少有一个概念能像Magic bullets一样充满想象力。1913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提出,要找到一种“魔法子弹”,能精准打击病灶而不伤害正常细胞。一个世纪之后,这种设想在ADC上被逐渐实现。ADC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药物结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午前涨超5%,该股上市至今股价累计涨幅逾3.1倍。截至发稿,股价上涨5.44%,现报54.25港元,成交额2059.76万港元。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午前涨超5%,该股上市至今股价累计涨幅逾3.1倍。截至发稿,涨5.25%,报54.15港元,成交额1986.56万港元。
它们通过精准靶向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稳定的连接子和强效的细胞毒性载荷,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的一项癌症治疗领域的突破性研究中,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铁纳米颗粒与基因干扰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基于铁死亡的新型精准抗癌策略。通过利用 NF-κB 特异性启动子控制的 CRISPR-Cas13a 系统和 mic
合成致死是一种遗传现象,是指两个基因中其中一个单独突变不影响细胞生存,但两者同时突变或失活时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简单来说,基因A失活了,细胞没事;基因B失活了,细胞也没事;但基因A和基因B同时失活了,细胞就会死亡。
在我国,肺癌年新发病例数约106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达80%,约半数NSCLC患者携带敏感基因突变[1]。当前肺癌治疗策略日趋多元化,涵盖手术、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而对存在敏感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而言,靶向治疗已成为核心治疗方
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中,EGFR-TKI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耐药问题日益显现,后续治疗选择相对有限。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报告了Iza-Bren(BL-B01D1